青少年自殺事件的關愛與防治
作者 東港國中 張振成校長
一、前言
近年來青少年學生自殺事件頻傳。自殺在現今社會中似乎不再只是成人一種無法承受壓力的表現方式,它已經快速地在青少年,甚至兒童中出現。此一低齡化的現象可由國內外統計數字證明。在過去的卅年間美國青少年自殺率增加了300%躍居青少年死亡之第二大原因。而台灣校園自殺事件也是接二連三地發生,尤其令人憂心的是青少年自殺有不斷增加的趨勢,且有感染作用。事實上想自殺、自殺未遂、甚至被以為是意外事件的青少年更不知有多少。面對社會越來越高的青少年自殺比率及其低齡化與嚴重性,我們不能再以平常的社會事件冷眼旁觀、坐視不管了。
從研究中發現,家庭因素對青少年的自殺行為具有關鍵性的意義,例如父母親對子女的期待與幻想、子女希望嬴取父母的愛與重視、家庭缺少正面溝通等等。至於自殺企圖形成的歷程則可分為七個階段:
(一)對他人的期待形成壓力;
(二)為達成他人的期待而忽視自己的情緒與需求;
(三)由於無法達成他人的期待而產生自責與反抗;
(四)有外在壓力而造成重大危機;
(五)有導火事件產生使情緒陷入憂鬱、忿怒狀態,而生自殺意念;
(六)對事件的認知做窄化解釋,且缺乏彈性,致對未來產生絕望;
(七)想要脫離困境而採取自殺的行動。
二、當事者的自白
一般人對自殺者都持有負面的印象,例如覺得他們缺乏責任感,禁不起一點兒挫折,對不起愛他們的人等等。以筆者的看法,則寧願用多一些疼惜的心來看待這些感到無他法可想的朋友。因為沒有人不想活下去的,只是當所面對的世界是那麼難以面對時,為了要結束這種痛苦,讓自己「不再有感覺」似乎是唯一可行的方法了。令人傷感的是,他們只是想躲開這種痛苦,並不是真的想要與這個世界別離,可是他們所採取的動作卻造成可能分離的後果。
自殺者的心態如下:
(一)對自己的生命找不出答案:所獲取的資料都無法說服自己存在的意義,甚至聖經、佛理也不能向他提出張力的答覆來化解心中的困惑,或指引迷津。而眼前的生活中卻充滿著壓力與無奈,而且還看不出有改善的可能性。
(二)無助與無望:情緒落入低潮無法自拔。喪失自我擴充力、自卑感、氣餒、悲觀;停止發展、缺乏自主自發的功能、拘泥小事、喪失興趣;自我中心,在心理或社會行為上形成孤立狀態。這些潛在因素加上心理機轉,即發展為自殺行為。
另外有兩種積極性的傾向,也和自殺行為有關:
1. 攻擊性:攻擊性是挫折的結果常會出現的主要反應,當它朝向自己時,成為內向攻擊,直接成為自殺的推動力。
2. 逃避:逃避是自我攻擊的結果。青少年期憧憬死,把自殺浪漫化遂有幻想的逃避。
(三)對某人採取的報復行為:由於與他人交往的關係不能滿足自殺者的需要,但是又無法接受現在的後果,對自己沒有辦法掌握情境的條件下,只能採取讓對方也不好過的措施,那就是使對方有罪惡感,以懲罰對方加在己身所造成的痛苦。
(四)贏取注意,或促使對方轉移注意力:由於一直得不到某人的注意,或無法使對方願意承諾或維護雙方的關係,只好採取使對方不能不加以注意的手段,以結束生命來喚回關愛,讓他方不能脫離這層關係。
(五)慢性病患、或精神疾病缺乏支援管道:慢性病必須接受長期治療,如果沒有有效資源協助,很容易發生絕望念頭,會選擇自殺求解脫或希望藉此減輕家人的負擔。另精神疾病中的憂鬱症患者在自殺死亡中所佔比率為一般人口的50倍左右。
(六)感到疲累,沒有力量再堅持下去:對於自己想要追求的東西當耗盡一切,但是卻沒有充電的來源,於是縱使目標就在眼前,卻已使不出一點兒精力了。
其實,只要稍加注意,都可以從意圖自殺者的身上找到線索而加以預防,並進一步阻止自我傷害的行為。例如當他們在處理自己的一些珍愛物品、對昔日非常投入的活動或熱愛之物不再熱衷、向友人用開玩笑的方式說再見、開始購買一些傷害自己身體的物品、向親人叮嚀還有那些債務尚未還清時等等。
三、防治之道
(一)結合家庭、學校與社區形成一個完整有效的防治網絡:根據近年來美國有關的青少年自殺防治模式,是以學校為主體,由學校輔導人員帶領及協調,結合家庭、學校及社區整體資源與人力。形成一個防治網絡,共同商議並訂定青少年自殺防制的政策、方案與實施辦法。來事前預防、危機調適及預後處置。
(二)輔導室應喚醒全校教職員工對青少年自殺有所警覺:學校輔導人員應於平日讓所有教職員工,都對青少年自殺有所警覺,並釐清他們在自殺防治計畫中的角色,這些校內的「守門人」往往與學生接觸較多,可以偵測出一些有自殺傾向的學生,而可能成為「救生員」。因此他們平日對自殺青少年的徵兆及求助管道應有所認識,以便事發前後可作有效的應變與通報。
輔導人員可提供自殺防治的最新資訊協助導師在學生平日上課或輔導時間,一方面將「生命」、「自殺」等相關主題融入課程中,一方面使用社會計量等技巧,找出班上特別的孤立者、憂鬱者。並讓導師了解有自殺企圖的青少年尋求協助的重要性。輔導人員更應掌握學校中所謂高危險自殺傾向的群體,例如藥物濫用者、逃家者、受虐者、非語言性學習障礙者等等,針對這些青少年組成團體,帶領「情緒籽解J、「壓力調適」、「人際關係」、「生涯規劃」、「兩性關係」、「同儕互助」、「解決問題技巧」等等不同性質的小團體,培養青少年正確的人生觀,並鼓勵青少年尊重生命,有責任好好的活著。
(三)增進接納的氣氛使當事者感受到被尊重:對於曾有意圖自殺的朋友,最好首先能去接納他們所採取的自我傷害的行為,因為他們本身正陷入低潮,對自己的行為也有不好的感受,因此他們需要的是諒解而不是更多的指責。對於他們為什麼會這麼做,已然是在全然無助、無望的情況下,若再加以指責更將使之感受不到助力,對已經發生的事件並建設性的意義。其次要協助企圖自殺者改善他的現況,幫助他們找到他們能接受的觀點與處理方法,以放棄原來解決問題的方法。給予支持與接納,不要去評斷他們,將有助於他們開放心胸去接納不一樣的觀點。如果不能讓事件發生者感受到是被信任的,則很難使他們願意與協助者一塊兒努力去面對自己的問題。
(四)加強對自殺者的心理諮商與追蹤輔導:對於事件發生的初期,最好以危機處理的觀點給予協助,務必使當事者能生存下來,讓他們感受到周遭的關心,此時著重於感覺上的陪伴,而不是作問題解決。等當事人的情緒逐漸穩定之後,且助人者與被助者之間的關係是信任而可分享時,則開始進入心理諮商階段,助人者協助當事人重新去詮釋這整件事,並去找到可以採取行動的立足點,直到他們能為自己找到活下去的泉源為止。然後,助人者根據當事人的表現擬定追蹤期,以觀後效。
(五)重視生命教育從人的主體性來架構人的生命價值:協助學生認識生命、珍惜生命與尊重生命,教導學生決定自己的人生價值觀,並學習充實生命內涵的方法。引導學生從中國傳統哲學思想上尋根究底,求得做人處事的正道,達到心理上的安定和樂,不論順遂逆亨都能使自己心安理得,此即所謂「安身立命」是也。
四、結語
企圖自殺者皆在漫長的人生過程中面對短暫的心理危機,採用自殺手段來解決問題。其實只要學校、家庭與社區組成有效的防治網絡,平時多培養青少年挫折容忍力,鼓勵青少年參加團體活動以防止人格萎縮,調整學校教育環境,加強生命教育。同時父母親要對自己子女多付出一些關懷,若能如此,必能幫助有輕生念頭的青少年走出情緒的死胡同,進而釐清自己的人生方向。
(引自 諮商與輔導第18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