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立大學自我傷害防治模式
臺北市立大學 自殺自我傷害防治模式
一、緣由
自民國88年至96年青少年自殺身亡一直名列國人前十大死亡原因,其中大學生自殺、自我傷害事件日益增加。咎其原因,與下列幾個議題有關:
1. 發展上的議題:大學生面臨人生發展將進入從家庭與團體中分化出來,進入個體化階段的過渡時期,大學階段的孩子必須學習拿捏個人意願與團體利益,從中尋求平衡點,因此,如何在團體生活中保有自我、不失個人特色很重要,更重要的是在生活經驗中發展出對自己的認同。
2. 課業上的議題:在課業學習上,大學生從升學的壓力中解禁,面對強調自學、缺乏結構的大學教育無所適從。
3. 環境上的議題:近年來政治、經濟的猛烈轉變,讓大學生面對未來社會的就業前途更加茫茫然,增加大學生身心痛苦指數。
這些發展上、課業上、大環境上的總總因素更加促發大學生適應不良問題。在輔導實務工作上,我們發現有憂鬱、自殺或有自我傷害行為的學生不分性別、年級、學系、成績優劣及家庭背景,這使得學校在推動自殺及自我傷害的三級預防工作更需全體教職員工生共同合作,早期發現、早期協助,以減少校園的自殺與自我傷害行為發生。
二、96-97學年度通報之自殺或自我傷害學生現況分析
1. 性別:一位男性、三位女性
2. 學歷:一位研究生、三位大學生
3. 自傷或自殺因素:因感情事件自殺兩位,因家庭因素自殺一位、因人際關係自我傷害一位
4. 過去病史:有精神病史三位且有就診治療紀錄(至少追溯至高中,診斷為憂鬱、焦慮、強迫症)
5. 長期憂鬱、有自我傷害行為者三位
6. 新生入學賴氏人格篩檢皆為高危險群
7. 學生學習成就普遍表現優異,自我要求高
8. 家庭教育皆屬保守、封閉、高度專心之學生,但家人往往迴避學生之情緒需求(缺乏支持)
三、本校學生發生自殺自我傷害之警訊
◆ 課業危機、上課心不在焉
◆ 生活失序、身體不適
◆ 失去人際交往樂趣
◆ 魯莽、疏離、冷漠、退縮
◆ 持續性的焦慮、無助、無價值感
◆ 表達無人關心、一無是處等論調
◆ 質疑生命意義、整理心愛事物
◆ 詢問蒐集自殺之資訊、工具和方法
四、學校介入過程
1. 其中有兩位是透過心測篩檢後,輔導中心主動介入,另外有兩位是由系上轉介至學輔中心。
2. 除輔導老師外,教官、導師、家長及系所教師皆參與學生輔導。
3. 轉介精神科診斷治療有三位,其中僅一位持續治療。
4. 輔導中心成功介入一位,其餘皆中斷治療。
5. 經行政協調,課業學習持續,皆未因而休學
五、自殺、自我傷害過程分析
1. 挫折期:每當個體的需要無法獲得滿足或遭到重大的打擊時,會產生極大的挫折感。
2. 自責期:當挫折感無法紓解時,會將憤恨轉向自身,導致強烈的罪惡感。
3. 敏感期:於徬徨無助挫折不斷時,個體會變得極多疑、敏感、激動,不安,常誤解他人的建議及批評,導致退縮、孤立。
4. 無望期:當個體無法從他人得到生命的希望與肯定和支持時,會意圖結束生命以達到逃避或報復的目標。
5. 自殺意圖或自殺行為。
由上可知自殺、自我傷害防治工作
(1) 需針對有自殺自傷傾向高危險群學生, 如:先天不良-失功能家庭個案、心測篩檢高危險群等, 事先作預防, 加強其生活適應能力及社會支持系統, 未來可發展一套針對本校學生的篩檢工具, 以更有效篩檢出高危險群個案。
(2) 針對各自殺發展階段(挫折期~無望期)訂定不同諮商目標及介入方式,以達到事半功倍效果,另外心理師需區分學生自殺緣由為急性自殺,還是慢性精神疾病或人格異常問題,以此判斷是否須通報系所處理壓力事件,或轉介醫療團隊進行身心治療。
(3) 初級預防宜加強學生問題解決能力及社會支持系統,另外自殺個案度過急性期後,社會關懷網絡的建立及問題解決能力的加強也是輔導重點。
六、本校自殺、自我傷害的防治策略與做法
(一) 校園自殺、自我傷害防治目標及具體作法
- 目標:結合校園、家庭、社區系統共同關懷協助
- 具體作法:
1. 一級預防:結合導師、教官、教師、校園行政人員、宿舍管理人員相關知識的充實,自我傷害的警訊,以提供主動積極的關懷。
(1) 針對導師、教官、教師、校園行政人員、宿舍管理人員、學生分別辦理有關自我傷害防治之研習活動,以對學生的自我傷害有正確的認知。同時辦理施生命教育系列活動,探討生命的意義及價值及對死亡觀念的認識,並針對校園高危險個案的篩選與通報系統建立共識。
(2) 辦理各項學生發展適應性議題(如兩性相處、人際關係、情緒管理等等)之講座、工作坊、座談會,增進學生面對問題因應技巧及處理壓力的能力。
(3) 印製珍惜生命、心靈小語、兩性相處、壓力管理、珍惜生命等輔導卡片,提供相關輔導資訊以及求助專線。
(4) 學生輔導中心為學生個案管理單位,與系所教師、導師、宿舍管理人員建立通報系統。
2. 二級預防:主動篩選出高關懷個案、介入關懷協助
(1) 於新生入學時辦理人格量表施測,篩選出需要關懷適應狀況之學生,主動介入關懷協助
(2) 定期辦理大學生心理適應量表施測與解釋等班級輔導工作,針對高度適應壓力的學生主動介入關懷輔導。
(3) 辦理團體輔導與個別心理諮商工作,並建立個案管理系統,針對高風險之個案,召開個案研討會議,加強學校系統與家庭系統之溝通,健全支援網絡。
3. 三級預防:啟動轉介系統並定期追蹤個案
(1) 針對有憂鬱或重度情緒困擾之個案,主動轉介特約精神醫療系統
(2) 由個案管理者定期追蹤個案,並提供學校之行政協助。